春
在春暖花開的季節,一般會使用「風が春めいてきましたね(東風拂面,春光明媚)」等詞彙來形容。「春めく」指氣候變得如春天一般,它雖然跟「早春(早春)」一樣都是形容剛開始感受到春天氣息的時節,不過「春めく」指的是比「早春」再稍微更有春日感的時期(2月後半至3月初左右)。可以說「一雨ごとに春めいてきました(隨著一場場春雨,春日的氣息越發濃厚)」等。
- うららか(晴朗)/ 麗日(風和日麗)
天空晴朗陽光和煦的樣子被稱為「うららか」,多用於形容春日天氣。可以說「うららかな日よりですね(真是個晴朗的好天氣)」等。另外「麗日」也是形容春天晴朗的日子。這兩個詞彙都能表達出春季的舒適感。
- 花笑み(花開爛漫)
指花朵盛開、花苞綻放。「笑む(笑)」本身就有「綻放」的意思。現在也被用來指如花般盛放的笑容。
- 余寒(餘寒)/ 春寒(春寒)/ 花冷え(乍暖還寒)
過了立春(約為2月5日)後,在曆法上就已經進入春天了,不過實際上氣候仍相當寒冷。這時的寒意被稱「余寒」,可以說「余寒がなお厳しい(餘寒猶厲)」等。而相對的,過了立秋之後的暑意也被稱作「残暑(殘暑)」。與「余寒」不同,「春寒」則是指入春後天氣乍暖還寒的狀況。因為「春寒」是形容春寒料峭的天氣,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個強烈表達出「時序已進入春季」之意的詞語。「春寒」也經常會被用於書信開頭或俳句中。另外「花冷び」也是指花開之際氣溫突然下降時所感受到的寒意。
夏
初夏吹過翠綠嫩葉的南風被稱為「薫風(薰風)」或「風薫る」等。相對的,更劇烈一點的夏風則稱作「青嵐(初夏的風)」。這個詞和「南風(南風)」一樣會讓人聯想到清涼的風,不過也能使人想起初夏悶熱的空氣。
此時由於時序要慢慢走向炎熱的夏季,因此被稱作「向暑(迎夏)」,書信中也會寫「向暑の候(入夏之際)」、「向暑のみぎり(入夏時節)」。
- 入梅
陽曆5月5日左右被稱作「立夏(立夏)」,在曆法上已經進入夏天。而「入梅」則指進入梅雨季節。通常是在陽曆6月11日左右,不過梅雨實際開始的日子會依所在地區及年份有所差異。
- 小暑(小暑)/ 大暑(大暑) / 酷暑 (酷暑)/ 極暑 (盛夏)
夏至後第15天稱為「小暑」。從這天開始,熱天氣也開始成為真正的暑氣。而夏季最張狂的暑氣可稱作「大暑」、「酷暑」、「極暑」等。「大暑」在陽曆上約為7月22日前後。
立秋前18天被稱為夏季的「土用(土用)」。日本人一般認為,在「土用の丑の日(土用之丑日)」這天為了克服暑氣應該要吃鰻魚。
- 猛暑日(猛暑日)
指最高氣溫達35度以上的日子。這是日本氣象廳從2007 年開始應用於氣象預報等對外消息中的用詞。最高氣溫在25~29度的日子是「夏日(夏日)」、30~34度為「真夏日(真夏日)」、夜間最低氣溫在25度以上的夜晚則稱為「熱帯夜(熱帶夜)」。
秋
「秋簾」指即使曆法上已經入秋,暑氣卻遲遲未散,夏日裡掛起的遮陽簾還沒有取下來的狀況。「簾名残」則是將對逝去的夏日的惋惜寄情於遮陽簾上。
- 草紅葉(秋草)
秋日漸深,也進入了落葉樹的葉子開始變色的「紅葉(紅葉)」季節。其中如楓樹等葉子會變紅的樹種被稱為「紅葉」、銀杏等會變黃的樹種則稱為「黄葉(黃葉)」。另外除了樹木之外野草也會變色,此即稱作「草紅葉」。
- 秋分(秋分)
「秋分」在陽曆上是9月23日前後,即「秋の彼岸(秋分當天加上前後各一日稱作秋之彼岸)」正中間的那一天。晝夜長短幾乎相同。
冬
陽曆11月7日前後為「立冬(立冬)」,是冬天開始的日子。形容進入寒冷季節的詞語「寒の入り(入冬)」、「小寒(小寒)」。隨著冬日漸深,氣溫未滿0 度的日子也被稱為「真冬日(真冬日)」。嚴寒的冬日或冬季特別寒冷的日子為「厳冬(嚴冬)」,而比起往年溫暖的冬季則稱「暖冬(暖冬)」。另外冬天最寒冷的時期為「大寒(大寒)」,寒冬結束進入立春時,則迎來「寒明け(冬盡春來)」。
-
冬ざれ(寒冬)
「冬ざれ」形容冬天正式降臨、荒涼寂靜的樣子。這個詞源自於「冬ざる(入冬)」意指季節進入冬天。
- 冬至(冬至)
「冬至」是太陽位置在黃經270度,北半球正午太陽仰角最低、白晝最短的日子。日本人習慣在這一天泡柚子澡及食用南瓜。
* 文章內容出自<EZ 職場日語語彙力>
你可能有興趣
嚴選課程試看影片
所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