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金融機構在行銷基金時,通常只強調基金可以「小額投資」、「積少成多」,較少提及它的風險;也因此有部分投資人會誤以為基金已經將風險分散了,「應該沒有風險了吧!」但是因為基金的基本特性是「集合眾人的小錢,累積成一筆大錢之後,委託一個專家來代為操盤;再將損益由所有投資人共同分享」;因此,既然有損有益,表示投資基金不只是「可能賺錢」,也有「可能虧錢」的。試想,基金經理人也是將投資人的錢,投入到他認為有前景、會上漲的標的資產;也就是基金所擁有的資產,包括股票、債券、短期票券等,這些資產的價值,會隨著市場每天行情的波動而變動,所以基金的價值(又稱為淨值),也會隨著所持有標的收盤價的漲跌而有損益之分,當然(虧損)風險也因此相伴而生。而如果我們想要衡量、比較基金之間風險的高低,則可以採用夏普指數、貝它係數和標準差。所謂夏普指數是用以衡量「每單位風險所能換得的超額報酬率」;而貝它係數跟標準差則是用來衡量基金受市場影響的程度。進一步的解釋如下所示:
一、夏普指數(Sharpe Ratio):乃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夏普博士於1960年代所提出,其算法是將所欲衡量的標的股票或基金,計算其在某一段期間的報酬率,減去在此同一期間的無風險有價證券的報酬率(通常會以一年期的公債或定存報酬率替代之),再除以該股票或基金在此期間的標準差(是用來衡量標的股票、或基金在一段期間的波動程度)。當所得的數字愈高,表示該股票或基金在考慮風險因素後的投資報酬率愈高,是為較佳的標的。因為這個數字意謂著每承受一單位的風險,所能得到的超額補償。
國內各界在評估共同基金操作績效好壞的指標,一向偏重在以淨值增減幅度的絕對報酬率;但在考量基金的長期投資屬性時,卻也不得不注意淨值波動所造成的風險。夏普指數的高低,牽涉計算期間長短之選擇;若是選擇的資料期間過短或過長,都有可能會影響該指數所揭櫫的意義,投資人在計算或解讀時,應該多加注意;一般市場上最常用的區間,通常是三年。
以上所提到的數據,在裡,都是可以找得到的資訊。
先看看在截圖的最右邊,就有一個「Sharpe三年(原幣)」的數字。當我們已經找到潛在想投資的標的基金之後,接下來,就可以比較哪一檔基金的Sharpe指數較大,就代表該檔基金在兼顧報酬與風險兩者之下的綜合表現是較佳者。
二、貝它係數(Beta Coefficient):這是用來衡量基金受市場(大環境或稱為大盤)影響的程度-若β值大於1(假設是2),顯示該檔基金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;如果大盤變動(比方說上漲)10%,該檔基金的變動(上漲)程度將高於10%(在本例為20%)。當β值小於1(假設是0.5),表示該檔基金對市場的敏感度較低,如果大盤變動(上漲)10%,該檔基金的變動(上漲)程度將低於10%(在本例為5%)。也就是可將貝他係數視為一種風險指數,用來衡量單一股票或者共同基金相較於全體市場(大盤),其報酬波動性大小的一個統計概念。運用在基金市場時,當基金報酬率相對於全體市場報酬率的波動性越大,貝他值越大,則該基金的風險性以及獲利的潛能也就越高。根據投資學上的定義,一般將全體市場本身的β係數定義為1,若基金淨值的波動大於全體市場的波動幅度,則β係數大於1。反之,若基金淨值的波動小於全體市場的波動幅度,則β係數小於1。
三、標準差:這是用來反應同類型基金,毎一檔基金間分散程度的一種統計觀念,將之用在衡量基金的投資風險上,是根據該檔基金的淨值在某一段期間內波動的情況所計算出來的;一般說來,如果標準差越大,表示該檔基金淨值的波動程度越大,風險程度也相對較大。因此,會使用標準差來衡量該檔基金報酬率的波動程度,如果標準差這個數值越小的話,表示風險相對較小;而該數值越大,則表示風險越高,淨值漲跌情況也就越大。
例如在理柏的基金績效評比裡,就出現了上面所介紹的三種數字。
挑選基金,除了著重報酬率之外,也應學會如何從風險的角度,去找到兼顧報酬與風險的好基金。
找個黃道吉日,開始投資基金,加值你的人生吧!
*資料來源:3天搞懂基金買賣:財富養成計畫,從1000元定期投資開始!(最新增訂版)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65240?sloc=main
你可能有興趣
所有留言